微信
腾讯微博
新浪微博
川北快讯
中国移动未来研究院副院长王启星介绍了中国移动在6G方面的探索
时间: 2021-12-20 15:50   来源:C114通信网   

按照移动通信产业使用一代,建设一代,研发一代的发展节奏,业界预计2030年左右具备6G商用能力,为此,国内外开始竞相布局6G日前,中国移动未来研究院副院长王启星介绍了中国移动在6G方面的探索

中国移动未来研究院副院长王启星介绍了中国移动在6G方面的探索

王启星表示,6G网络演进的驱动力来自于新需求,新技术,新生态三方面。

新需求方面,孪生世界带来的海量连接需求,全息等超高速业务需求,无处不在的感知,算力带来的天地一体覆盖需求,双碳带来的新能源应用,低功耗设计新技术方面,通信+感知+计算+AI融合,卫星互联网,体域网的突破,太赫兹,光通信等的突破,语义通信等新通信理论的突破,量子计算的突破为6G的演进提供技术支撑新生态方面,材料,制造,软件等基础产业,XR/全息生态,传感器生态,生命科学生态等应用产业的构建同样在驱动网络演进

面向2030年商用,中国移动对6G研发规划研判分为两个时间点,2025年之前主要是愿景和技术需求的研究,2025年之后开始相关标准的制定,产业研发和产业推进王启星介绍,早在2018年中国移动就开始进行相关愿景和技术的研究,预计到2022年底能够初步对6G潜在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与验证

根据消息显示,目前6G的发展路径还没有定论,业内讨论的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6G是一套可以新设计的,可以独立组网的系统,商用时间希望在2030年,二是5G演进逐步引入6G的部分核心技术,5G/6G界限变得模糊,6G更多的是更高频段,局部引入

畅想6G潜在应用场景,王启星表示,数字孪生,智慧泛在的6G愿景已是业界共识,在此之上,全息交互,通感互联,虚拟旅行,智慧工业,超能交通,精准医疗,元宇宙等应用场景成为可能。。

为了满足这些潜在应用场景的需求,6G能力体系需进一步扩展一方面,推动技术的发展,在现有5G能力指标基础上,尽可能提升关键性能指标要求另一方面,提供比5G更全面的性能指标,扩展新的业务空间,如更精准的定位,确定性QoS,AI,安全,感知,计算,低碳,节能等

当然扩展6G的能力体系,需要一些关键的使能技术王启星表示,目前来看包括能力极致融合,网络分布智简,覆盖立体全域,智慧内生泛在,安全内生可信,运营孪生自治等技术

为了推进6G和未来网络的发展,中国移动构建合同创新平台体系包括成立未来研究所,组建高校创新联合体,加强科研机构合作,成立前沿交叉基金,共同在超大规模天线,太赫兹通信,可见光通信,智能超表面,天空地一体通信,智慧内生网络,可重构芯片等方面联合开发,打造一流的技术评估验证环境

据介绍,目前中国移动已经提出三体四层五面的6G网络体系架构,为6G网络奠定基础,提出关键技术,发表国内外论文40余篇,联合高校,科研机构进行了包括智能超表面,太赫兹样机的原型验证,发行首批6G专著,发布白皮书10本。在城市供排水监管上,苏州完成全市22座主要水厂进出口水质,水量,压力监测数据全采集,93座污水厂进出口水质,水量监测数据全采集,实现占据全市90%以上用水量的200家企业用水数据实时监控,实现企业万元GDP用水分析实现源头到终端的全流程供排水状况可视,监控与分析,精细化管理。

王启星表示,6G推进还需更多考虑产业因素一是推进全球标准统一:坚持6G国际化路线,加强与各个国家和国际标准组织的合作,倡导全球统一标准,二是加强原创技术突破:突破基础理论,以及从0到1的原始技术创新,三是补强产业基础:以商用需求为牵引,带动上下游产业链,提前布局自主可控产业生态,五是加强应用生态培育:培育应用层的产业生态,孵化新业务,六是加强开放,开源生态布局

当然,我国6G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诸如,基础理论创新较为薄弱,缺乏变革性技术突破,核心芯片,元器件等卡脖子问题仍存在,毫米波,太赫兹等高频系统将可能颠覆运营商传统的建网及运营模式,国际关系走势的不确定性导致未来6G标准与产业分化风险加大

   投稿QQ:3183650697  

川北快讯
①凡注明"来源:XXX(非在线)"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。
②本站所载之信息仅为网民提供参考之用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,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,本站信息接受广大网民的监督、投诉、批评。
③本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本站不原创、不存储视频,所有视频均分享自其他视频分享网站,如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,请与本网联系,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处理。
ad888

ad999
川北快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