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深四月,百花争艳,牡丹倾城。位于四川峨眉山脚下的大佛禅院牡丹园近日火爆“出圈”,被网友誉为“国风打卡天花板”。园内万株牡丹竞相绽放,与禅院飞檐翘角的唐风建筑、晨钟暮鼓的梵音缭绕相映成趣,吸引全国游客纷至沓来。这座充满禅意氛围的寺院,正以独特的文化气质成为传统文化爱好者、汉服同袍及摄影达人的春日必访之地。
大佛禅院赏牡丹,国风美学新表达
大佛禅院始建于明代,是亚洲最大汉传佛教十方丛林之一,其建筑群恢弘庄严,融唐风宋韵于一体。禅院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,在寺院西南侧打造集佛教文化、园林艺术、国潮体验于一体的牡丹专类园。园内栽植有“香玉”“岛锦”“绿幕隐玉”“彤云”等50余个珍稀品种,涵盖各大色系,花期可持续至4月下旬。
与传统牡丹园不同,大佛禅院以“禅意造景”重构国风意境:牡丹花海中点缀着仿古凉亭、曲径回廊等。游客身着汉服漫步其间,仿佛置身古画。“这里既有‘花开时节动京城’的盛景,又有‘禅房花木深’的静谧,随手一拍就是大片。”
为强化中国风传统文化属性,牡丹园今年更有“禅院繁花 牡丹胜境”主题活动。游客在体验诗歌互动、国乐欣赏、巡游活动等传统文化项目的同时,还能在朝拜区内进行传统的祈福活动。
以花为媒,推动传统文化“活态传承”
现代汉服爱好者追求“沉浸式体验”,寺院与牡丹园提供了天然的古典场景:禅院的青瓦红墙、牡丹的绚烂花海,与汉服的飘逸衣袂形成色彩、质感与意境的统一。就如峨眉山大佛禅院的唐风建筑群,其恢弘尺度与牡丹的雍容之态,恰好衬托出汉服礼仪的庄重感,满足“穿越式打卡”的视觉需求。
汉服、寺院与牡丹三者之间的关联,既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,又因现代国风美学的复兴而焕发新生。这种关联不仅体现在视觉审美的和谐共生上,更承载着文化象征、精神寄托与社会互动的深层意义,共同构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文化场域。
文旅专家指出,大佛禅院牡丹园的走红,反映了当下“国潮+文旅”模式的强大吸引力。“将自然景观、建筑美学与文化体验深度融合,既能满足游客对‘诗与远方’的向往,也为传统文化传承开辟了新路径。”
暮春时节,峨眉山麓禅音袅袅,牡丹倾城。这片融汇禅意与诗意的土地,正以花为信,邀世人共赴一场穿越千年的国风之约。
声明: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,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投资有风险,需谨慎。